全局的视野、积极的沟通协调能力,并和很多人建立起合作关系。
首先,把技术提到更高视角来看待。做技术的时候,把技术做好就是最大的目标;而做了管理之后,你会把技术作为一个手段来看待,看它究竟能为目标带来什么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再关心技术,只是关心的层次不同了,你开始需要借助每个人的技术能力去做更大的事情了。这很像在学习组装电脑,即便已经不需要关心主板、内存、CPU 的内部运行逻辑,但你还是要很清楚它们的功能是什么,接口什么样,以及从哪些维度去衡量一个主板的好坏、内存的好坏、CPU 的好坏,也得清楚在整台电脑中,哪个部件可能会是短板,等等。
俗话说:“人穷则反本”,当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,就想回到老路上去,这是人之常情。
可行性有两层含义:一是“能不能做”,二是“值不值得”。 能不能和值不值得,是两码事。不懂技术的管理者一般问的都是“能不能做”,而有经验的技术管理者和资深工程师,考虑的是“值不值得”。
常见的技术维护成本有如下四个方面,依次是:
技术选型成本。这是指你在做技术选型的时候,选择不成熟的技术所带来的成本。越成熟的技术,其技术实现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是相对要低的,但是并不是说,选择新技术就一定不划算,只要考虑到成本和风险,才能做出合理决策。技术升级成本。这是指在评估技术方案的时候,其兼容性和扩展性水平带来的后期升级的难度和成本。
问题排查成本。在做技术实现的时候,要特别关注后续的问题排查。好的技术实现,分分钟可以排查出问题原因;而不好的技术实现和方案,查一个问题可能需要花上几天时间,成本差异不可同日而语。
代码维护成本。在编写代码的时候,要记得代码是要有可读性的。这体现在别人升级代码要花多长时间才能看明白,修改起来是否简单、安全。
技术风险评估,也叫技术风险判断力。即,有哪些技术风险需要未雨绸缪,考虑该技术方案带来最大损失的可能性和边界,以及在什么情形下会发生。
技术管理人的技术水准的提升和保持,主要看能从周围人的身上汲取到多少信息和知识,而不再只是靠自学。
激发辅导型。这类管理者不会亲力亲为去帮员工做事,但是会去辅导和启发员工怎么去完成工作,并且提供鼓励、支持和反馈。换句话说,他们不会去替马拉车,但是会陪着马一起赶路,同时辅导马匹怎么样能够把路走好,以及要往哪里走。这有点像球场上的教练,他们不上场,但会把握比赛节奏和方向,不断给球员提供指导和反馈。所以我们把这类管理风格称为教练式管理。教练式管理者既关心员工在做事的过程中有没有得到锻炼和成长,也关心事情本身有没有很好地完成,整体的步调和节奏如何,以及最后结果的好坏,属于重事也重人。
刚开始团队刚成立人数也比较少,很多事情需要身先士卒去做,类似支持型管理方式;做到一定程度时,我会固化成流程和制度,这时候需要团队成员加强执行,类似命令式管理方式;待大家执行差不多的时候,需要引导并支持他们提高各项技能,不断改进和优化流程,类似于教练式管理方式;如果项目比较成熟且有合适负责人的话,我会放手让他全权负责,类似与无为而治式管理。其实在管理的过程中,每一种方式都会用到,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.